2020年7月,我博士刚毕业加入betway必威,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干劲十足,但是教学工作和家庭琐事多,科研时间严重短缺,自己再也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完全自己动手开展科学研究。幸运的是,在学院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的引荐下,研究生王晓震、本科生顾彩云主动加入我的团队,跟着我一起做科研。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过去仅仅2年的时间里,我的科研小分队人数已经扩大到10人规模,其中7名本科生,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领导、老师和其他学生们的关注。说实话,我真的倍感惶恐,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未来仍需努力,再努力。借此机会,我也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分享下本人带队本科生科研的三点经验:
第一,充分交流,最大程度上给大家互相了解对方的机会。有些老师经常会苦恼,为什么我带的本科生总是不听话,经常也不来找我?我们之间总是有一种默契度不够的感觉。其实,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与学生在建立团队关系前交流不充分所导致的。我想问一下,老师们在接受学生进团队前有考虑过以下几个问题吗?(1)学生为什么要加入自己的团队且自己能不能协助实现他的梦想?(2)学生希望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指导?(3)学生参加老师的团队后最终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果上述问题双方没能提前沟通明白,那么老师和学生在今后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我很看重上述问题的沟通,在接纳学生进实验室前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与其达成初步的共识。同时,我会向学生们尽可能详尽地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管理要求等,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我这个人。为了保险起见,我会邀请他们提前体验团队科研生活,体验时间一般为1-2周,在此期间学生要是觉得彼此实在不合适可以及时退出。当然,本人也会积极推荐其他去合适的老师那做科研。毕竟,我深信每一名学生都是潜在的千里马,但每一个老师却很难都是他的伯乐。选择适合的团队对学生很重要,这个需要交流,需要寻找,更是一种缘分。
第二,真心付出,利用“休息”时间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有些同事会问我,你为什么老是中午或者周六日把学生叫过来指导啊?学生不需要休息吗?学生不反感吗?你不需要休息吗?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是对的。现在可以好好跟大家说一说,对于本科生而言,课程任务的确很重,对于老师来说,工作任务量也很大,因此很难协调彼此的时间,而中午和周六日休息的时间却比较固定,可以充分利用,进而制定持续指导计划。我每周都会把所有团队里的学生集中起来开一次会议,主要是针对上周科研任务的总结以及下周科研任务的安排,短暂的团队会议会使得学生们每周都能有明确科研目标,更有序地进行后面的科研工作,例如看文献、学设备、处理数据、写文章/专利。只要老师能坚持每周开会,学生就能持续进行科学研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量的蜕变过程。当然,大量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学生们偶尔也会有情绪,这就要进行及时开导与鼓励。我会结合当下材料专业学生科研和工作的具体情况,阐明进行科研实验锻炼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开导、鼓励学生不要放弃,砥砺前行。
第三,师生共进,将所有的汗水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我看来,带本科生做科研最令人苦恼的就是,将获得的数据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是因为本科生的课题一般是基于老师的项目而定,比较明确,实验过程一般会由研究生带着做,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设备就可以获得数据,但写文章/专利却难度系数很高,这要求撰写者专业功底相对扎实,文献储备量充足。显然对本科生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巨大挑战。在几位本科生的指导写作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其理清思路,分析数据,对学生撰写的文本耐心修改、提意见,再修改、再提意见,鼓励其不要灰心,直到达到相关要求。我始终认为,老师与学生既然建立了团队关系,对于学生努力获取的数据就必须指导其实现成果化。对老师而言,这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一份责任,对学生而言,这培养了其迎难而上,有始有终的态度。实实在在的成果,既是学生们自己给自己的一份完美答卷,也是他们未来更加自信、勇往直前的动力来源。
最后,我也坚信betway必威师生都很优秀。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创造足够的条件,学生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指导老师,老师也一定能不负学生的信任,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学生们最为专业的科研指导。
——该文是李建生老师在betway必威教职工大会上分享的指导学生进科研团队工作经验。
(文字:李建生;审核:郭广春)